
这本书作为时隔20年之后,再一次拾起的村上春村的著作,是有一定的责任和决心的。也就是我必须从本书中读得下去村上春村,甚至要读“懂”,否则谁也不知还有没有下一个20年。
事发于朋友微信群里(众所周知,程序员的朋友还是程序员),提到村上,大家纷纷表达,挪威的森林的自己的性启蒙之作,而我的看法也大致相同。但村上作为几次(也许是一次)的诺贝尔文学提名作家,只把他作为性启蒙老师,实在有点过分——过分又怎样,好像其他诺贝尔得主都看得懂似的。
但毕竟文学相比于其他几个奖励: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和平,也许文学是最易读懂的了,还是尽量去看看吧。
《作》是文学青年朋友推荐的,讲述的是36岁的男主“作”在当下女友的建议下,而女友之所以建议自己去,居然是因为性生活中的小插曲。这????
作逐个去找高中时的玩伴——一个四人小团体,去解开当初他们驱逐自己的理由。
在一步步的走访中,作探寻到了答案,也算有了接下来生活的方向——但还不是目标。
完了。。。
先说优点:
- 这本书里反应出的孤独与迷茫,贯穿了男主的整个少年、青年,到中年。以致于男主几乎到了36岁,心智还像当年一样,——晚熟也蛮好的。而这种孤独和迷茫,作为正常发育的我的来说,很多情景感同身受,也渴望被理解。甚至羡慕男主的经历,至少这个世界上,原来这种人并不少,所以孤独者也是相对而言的。从上帝视角看,有了点孤勇者的浪漫。
- 作身为富二代,毕业于东京某理工大学,接触的人是高素质的,物质上是无忧无虑的,当然,内心的孤独感除外。这些事物让我艳羡不已。
- 村上对情感准确的表达,让我误以为这是本上个世纪作家年轻时的著作,看到女主沙罗使用 Google 才让我翻回扉页,出版于2013年。
- 意犹未尽:曾几何时,我已经把意犹未尽当成优点来看了,大概人生即是如此的缘故吧。这本书的突然结束让我有点措手不及,还没有去找沙罗坦白局,还没有去白的墓前(四人拜访还没完成),灰田的离去迷团还没解开。
缺点:
- 语言与语法的障碍:过于简洁和机械的文字,让我很怀疑 ai 在12年前就已经在翻译家的手里使用了。也许这是日本人真实的语法对白,但真的不用本土化一下吗?
- 日式习俗:无处不在的日式习俗,让我读得处处小心,尽量忽略,不管是性关系,还是交友方式,牺牲精神,我统统视之为糟粕,真的做到了批判式的眼光来看资本主义作品。日本毕竟是个岛国,有点变态,实属正常。
启发:
- 当年读不下去村上春树,而今天视之为精品了。 单就此书来说,现实与回忆的交织,意识流的文字,阅读是有点费劲。好在这些年有了点西方音乐储备,作者对西方音乐的引入也多少起到点睛之效。同时这些年随着个人阅历,也有了一些逻辑自洽的生存哲学,如斯多葛思想和存在主义,因此置身于书中的日本生活场景,也能感觉不再突兀,甚至有些神往。
- 村上作品里对我启发。不可否认,两国文化、经济发展进程、教育模式,都有相似之处,所以我们大概率也会经过这一阶段,虽然不尽相同。但我们要从中吸取哪些教训?人类是集群去我,无论何时何地,都要尽量避免孤独。
- 村上毕竟是诺贝尔奖提名者,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日本文学审美,更是提供了一种在全球化语境中审视自我,与历史的批判视角。这点,今天我能“读得下去”,甚至读“懂”,很欣慰,也很为自己高兴。
于是花了半小时写下这篇简短书评。
2025年11月2日 16:32 ,执笔于临港图书馆

Comments
请在后台配置评论类型和相关的值。